当前文章标题

董子学院以强大阵容参加苇杭书院年终会讲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19-01-20

2019年1月12-13日,苇杭书院以“仁”为中心议题的戊戌年年终会讲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举行。来自社会各界的200余名儒门同道及国学践行者共聚一堂,围绕“仁”进行了深入探讨,同时对苇杭书院原山长杨汝清先生进行了追思和悼念。董子学院卫立冬教授、耿春红教授、孙素华教授、李占稳教授、代春敏老师、张铭老师、王章峰老师以及白立强博士等专兼职教师受邀参加。

开幕式特邀北京大学哲学博士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教师李勇刚先生担任主持。

李勇刚先生主持开幕式

 

在主旨会讲环节,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,北京农学院张祥平教授,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等嘉宾围绕“仁”这个主题做了精彩的发言。

韩星教授发言

 

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发言的题目是《用“仁”来唤醒我们做人的自觉性》。他说,“仁”是儒家核心的理念。仁的含义非常多,可以从各个层面去诠释。如爱人,就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;仁还有一个核心就是自己做主,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,是反求诸己的。为此,我们要用“仁”来唤醒我们做人的自觉性。

楼宇烈教授发言

 

北京农学院张祥平教授发言的题目是《仁:真诚待人待天下》。他认为,“仁”的现代含义就是真诚待人待天下,也就是孔子说的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”。在此基础上,张先生指出了儒家修身五层次,即孝悌、谨信;爱众、亲仁、为义;好学、致用;克己复礼依于仁;与民同患道虚行。

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认为,孔子继承前人的观念,形成了他的思想的主体部分——仁学。“仁者爱人”是孔子对“仁”的一个最重要的界定。在“仁”诸多内涵中,首先就是孝。但人生的最高境界还是“仁”,其理想目标是实现天下一家,中国一人的大同世界。

这次主旨会讲,董子学院有四位教师参与。董子学院代春敏老师以《仁的涵义》为题表达了对“仁”的理解。她认为,“仁者,仁此者也,礼者,履此者也”。礼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,仁心仁德和精神状态。仁是“一个人的自觉地精神状态”,重要的是用生命去体验和践行。

代春敏老师发言

 

董子学院李占稳教授以《做“仁”的践行者》为题做了发言。她指出,首先,要正确理解“仁”的概念。其次,懂得如何践行之。作为儒学的传承者,正心诚意,自觉自愿践行。在诸多仁人传播带动下,“里仁为美”将成为共识,社会必将更和谐、更美好!

李占稳教授发言

 

董子学院耿春红教授以《<老子>中的“仁”》为题,表达了《老子》中对“仁”的态度。《老子》一书由“道”而展开。相比于“道”和“德”,老子把“仁”放在第三位。仁一是慈爱之意;二是“人”之意。所以,《老子》一书把人看作与道、天、地一样的重要,从而给予深沉的人道关怀。

耿春红教授发言

 

董子学院白立强博士则就《春秋繁露》中的“天,仁也”“人之受命于天也,取仁于天而仁也”等仁之产生进行了阐释。

白立强博士发言

 

在交流互动环节,董子学院孙素华教授、卫立冬教授、王章峰老师等积极参与探讨,展示了董子学院教师好学、善思、向上的精神风貌。

孙素华教授交流互动中

 

会讲进行中


 

董子学院部分参会教师与楼宇烈先生合影